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

科研机构

呼伦贝尔学院民族互嵌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简介

呼伦贝尔学院民族互嵌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23年4月,由2017年成立的民族教育与民族心理研究所整合优化而来。该研究中心依托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的专业优势,立足于民族互嵌地区,研究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及不同民族个体与群体的心理发展特点,深耕呼伦贝尔地区各层级民族融合式学校的办学特色、模式,以及各民族的共同体心理等。

该研究中心现有研究人员12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具有博士学位的研究人员4人,具有硕士学位研究人员7人,其中在读博士3人;45岁以上研究人员5人,45岁以下研究人员7人。研究团队的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发展空间较大。

近年来,团队成员在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民族互嵌式教育模式研究、各民族共同性心理研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具备较为雄厚的科研基础。其中,团队成员主持国家级民族心理项目1项:个体叙事下北方三少民族的百年记忆和心理变迁教育部规划课题,项目批准号18YJA850004);主持自治区级民族教育与心理科研项目多项,如基于文化互动视角下学前蒙汉双语教师培养模式的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2015B106);青少年跨民族友谊的心理机制及其对族际态度的影响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从文化互动视角探析民汉双语教师的核心素养及提升策略研究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2019MGH009);新时代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模式研究自治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NGJGH2020356等。此外,近年来该团队成员发表该研究领域内CSSCI论文及北大核心论文十余篇,其他普刊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4部,科研成果较为丰硕、扎实。

该研究机构的研究大方向是立足于呼伦贝尔地区,对该地区不同层次的民族教育模式、路径、典型案例及不同民族个体与群体的心理特点等进行研究,此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下,对该地区不同民族的共同性心理进行研究。依据该研究方向,该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内容聚焦于三个方面: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民族互嵌式教育模式研究、各民族共同性心理研究。

1.多元文化教育研究:研究团队成员通过不同方法研究如何在教育中尊重和包容不同民族群体的文化特点,如教育内容的多元化、教育方法的多样化等,促进不同民族群体的学习和发展。例如,张朝乐门副教授从民族文化的视角探索蒙古族文化与家庭教育的关系,敖敦教授立足于蒙古族学前教育发展进行研究等。

2.民族互嵌式教育模式研究民族互嵌地区各民族在人格特征、情绪表达等方面具有大同而小异的特点,探究这些特点与教育行为和学习成就之间的关系是该研究中心的内容之一。例如,关宇霞副教授对呼伦贝尔地区各少数民族(尤其北方三少民族)的文化适应、文化智力等心理特点进行的研究与探索。此外,基于社会融合理论对民族互嵌式教育环境的建构路径、互嵌式教育环境促进多民族社会的有机团结、加强民族地区的教育资源整合以及促进不同民族个体间的心理相融作用机制等亦是该中心的重要研究内容。

3.各民族共同性心理研究:在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工作主线下,多民族共同心理的最高层次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该研究中心成员适应这一趋势,在共同性民族心理方面进行了相对深入的探索。例如,强健副教授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模式进行专门研究,梁静副教授以跨民族友谊为切入点对我国民族互嵌关系格局下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进行深入探索,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提供实证依据。



地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成吉思汗中路26号 邮编:021008    版权所有:呼伦贝尔学院教育学院